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院系专业 > 详情

国际法学院

我要咨询优势:师资雄厚 经验丰富 含金量高

1952年,随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开始,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一批法学专家开拓者,在建立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司法体制的背景下,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政法高校——北京政法学院。在学校成立之初,国际法的教学与科研已经成为学校法学教育重要的内容,钱端升、王铁崖、汪暄、朱奇武、姚兆辉、钱骅、周仁等老一辈国际法学人以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打下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发展的基石。

1978年学校复办后国际法学科恢复教学,并于1989年设立国际经济法系,2002年正式更名为国际法学院。三十载悠悠岁月走过,在先辈的指引下,国际法学院全体同仁不忘初心、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把学院建设成为了中国国际法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教育发展,人才为先,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学院已具备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汇聚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国际法专家。多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各类优秀称号及奖励。多 名学院专家在全国学术团体担任要职、被各级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聘请为专家、咨询员、顾问等,其中黄进教授为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

学院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大研究所的基础上,以“高水平智库建设”为引导,设立了国际法治研究院、仲裁研究院、国家外国专家局认定的“111引智基地——法治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法院‘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研究基地——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正在培育“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

在学术交流层面,学院与联合国贸发会、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和知名研究机构以及欧美众多著名大学和学者建立了定期学术研讨机制,每年举办多场学术研讨会。另外,学院每年邀请近20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授课,并举办学术讲座。

多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等100多项,年均承接来自国家各个部委和国际组织的横向项目30多项,累计出版专著(含教材)数百部,发表论文数千篇,部分学术成果获国家和省市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学院主办的中文国际法学术期刊——《国际法评论》和英文国际法期刊——《中国全球治理学刊》,在学术界的声誉和知名度正在快速提升。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培养一流的国际法学人才始终是学院工作的重心。学院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学校“课比天大”的教学理念,践行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学知识教学工作,现开设了41门本科生层次的法学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36门研究生层次的国际法专业综合课程;26门国际学生层次的全英文硕士、博士课程。2012年学院获批教育部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开设了“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法学涉外人才培养新模式。2019年,学院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双硕士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同年,学院“法大-蒙大”国际组织法学后备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培养更多前往国际组织实习以及能胜任国际组织工作的人才。目前,学院年培养法学专业本科生约400人,国际法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约100人,接受国际交换学生约50余人次,有160多名国际学生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在课堂教育的同时,学院一直坚持实践教学并重,特别突出国际化特色。学院常年主办和支持学生参加20余项各类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并取得了优秀成绩。学院与美国、荷兰、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知名大学建立了互派交换生等长期合作项目,每年支持近40名学生参与国际交流。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工作不断深入,学院也承担着重要的智库建设任务,包括接受或参加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委托起草各种涉及国际法和涉外法律法规,承接并完成众多智库科研项目。

三十年传道授业,滋兰树蕙。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合理完善的学科布局,快速提升的国际影响,让国际法学院在法律前沿研究、尖端人才培养、重大政策建议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89年成立以来,学院已培养不同层次的法学人才一万多人,为国家法治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忆往昔之峥嵘岁月,谱今朝之风华正茂。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法大国际法人将继续砥砺奋进,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破浪前行,在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中继续谱写“协和万邦,法泽天下”的篇章。

查看更多

招生简章

学院电话:400-6260-888
常见问题
最新 最热
开始提问